《大班科学活动:灭火小实验》【观察记录】
第十三届“当代杯”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观察记录 |
|||||
参赛作品名称 |
大班科学活动:灭火小实验 |
||||
参赛作者 |
林珍 |
单位名称 |
福建省福州市香江枫景小金星幼儿园 |
||
观察对象 |
大班 |
年龄段/班 |
6岁 |
||
观察时间 |
10月25日 |
||||
观察背景 |
我园围绕科学活动开展了一课多研的科学活动,而本人选择了科学活动《灭火小实验》来研究,灭火器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材,灭火现象孩子也已经很熟悉了,在一次活动前我对我班的幼儿进行了一些提问,问孩子们“为什么灭火器可以灭火呢?里面含有什么呢?……”幼儿非常认真的思考着,举手发表着自己认为的答案,但没能回答出来其中真正的原理,多数幼儿回答我说“因为它们是灭火器啊”,可见我们的孩子并不了解灭火器灭火的原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通过操作具体实物材料进行探索,发现和了解灭火器灭火的奥秘,最后通过师幼小结出其中的奥秘. |
||||
观察目标 |
1、通过猜测激发幼儿对灭火器灭火原理探索的兴趣。 2、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小苏打加醋会产生二氧气化碳气体而使火熄灭的原理。 3、在与同伴操作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 |
||||
观察过程 |
1.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一个装有已点燃的蜡烛杯子,要求幼儿不用吹,不用水浇的前提下,让幼儿思考“可以用什么办法让火熄灭呢?”先以提问的形式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教师方才开始操作,把蜡烛放在杯子盖上里面充满了二氧化碳,而让火自动熄灭,而后师幼小结出二氧化碳的特点。 2.引出第一次实验“请你想一想谁和谁交朋友会产生泡泡?”,开始第一次实验,介绍三种材料白糖、醋和小苏打,请幼儿把他们其中两种放在一起交朋友,看看谁会起泡泡?让幼儿猜测实验结果,并在黑板上用号数粘贴出自己的猜测,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开始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并让幼儿把自己的实验记录下来,用“√”表示有产生泡泡,用“×”表示没有变化,最后集中,以提问的方式让幼儿来分析其中的原理,并纠正幼儿的猜测记录。在这一环节幼儿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猜测的时候,有些幼儿猜白糖加醋会产生泡泡,有的白糖加小苏打会产生泡泡,当然也有猜醋加小苏打会产生泡泡的,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都想看看到底谁猜对了,多少人猜对了,因此紧接着让幼儿实验并记录,这个过程98%幼儿都能用“√”表示有产生泡泡,用“×”表示没有变化,不足的是在实验过程中有几个幼儿由于勺子的使用而导致实验及记录错误,他们把舀醋的勺子再拿去要白糖或则小苏打,最后导致材料混合在一起,而产生白糖加小苏打也会产生少量的泡泡,这一点的失误主要是使用勺子的要求还要再严格点,当然最后还是通过验证而小结出唯一能产生泡泡的混合物,即:醋和小苏打能产生泡泡,因为醋和小苏打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不会燃烧,又比空气重,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验证它是不是二氧化碳? 片段三:很自然的引出第二次实验——醋加苏打产生了二氧化碳能否把火给灭了?一开始我先介绍材料“老师给每个小朋友专门准备了醋和苏打还有装有杯子的蜡烛,等下请小朋友去操作看一看,把醋和苏打加在一起是不是真的能把火给灭了?如果可以把火灭了说明他们加在一起产生的就是什么啊?(二氧化碳)”然后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最后集中,总结出灭火器灭火的原理。第二次实验我觉得非常成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力一直都很集中,也都能通过实验而明白了醋加苏打会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可以灭火,我们的灭火器就用了二氧化碳可以灭火的原理,在它的肚子里面分开放置了这两种不同的物质,当我们在使用灭火器灭火时,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产生的大量泡沫即二氧化碳气体,覆盖在火的上面,起到灭火的作用,所以灭火器就可以灭火了。我发现幼儿在看到醋和苏打相加就把杯子里的火给灭了都非常兴奋,一个个都高呼“老师,我的火灭啦!”、“老师,我成功啦!”……看到孩子们欢乐的表情,我心里也感到无比的欣慰,孩子们不但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到小苏打加醋会产生二氧气化碳气体而使火熄灭的原理,而且在与同伴操作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达到了预定的活动目标。 |
||||
观察分析与反思 |
《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师幼互动应是一种相互对话、包容、欣赏、激励和共享的交互性关系,也是一种可控可调的教育行为,更是一种链状、循环的连续引申过程。在科学活动中通过以下四步来促进师幼互动:首先在倾听中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其次在追问中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第三在欢乐中共同分享实验的成果;最后在鼓励中营造积极的生生互动。共同来探讨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具体如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激趣、激疑、激思 (3)以实验操作法激趣、激疑、激思 四、支持引导幼儿记录获得的信息 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幼儿掌握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记录的内容不仅是成功的经验,还可包括科学活动中的失败经历。当幼儿的操作结果与活动前的猜想记录一致时,就能给幼儿带来成功的愉悦,如果不一致也能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究和调适,培养幼儿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
||||
|
|
|
|
|
|